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HTTP_REFERER"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content/themes/modernhousewife/modernhousewife.theme#archive on line 43

读诗《代罪羔羊 — 513之前之后》
文·曾荣盛

侧记 513事件50周年之祭和演

乌士曼阿旺在513事件发生的同年在首都吉隆坡,在白色恐怖氛围下,毫无畏惧地发表这首诗歌,以诗描绘血淋淋的事实,及揭露幕后黑手的真面目。诗歌的隐喻和嘲讽显然指513事件是政治事件,并没有看成是“种族骚乱事件”、“华巫冲突事件”或“排华事件”。诗歌题目《代罪羔羊》直指当权者/政客掩盖真相,寻找藉口,嫁祸予人。

513事件发生后的50周年,登刊此诗中文翻译,藉此温故知新,同时缅怀诗歌作者,伟大诗人乌士曼阿旺。

马来作家拉曼沙阿利(Rahman Shaari)为乌士曼阿旺的诗集《问候大地》(Salam Benua)作序,其中写道:“……国家独立并没有给人民生活方面立即带来积极的改变。乌士曼阿旺做为诗人,也是社会政治批评者,他在1969年创作的诗歌《代罪羔羊》,便是政治批评之代表作。这首诗的灵感取自1969年的五一三流血事件。《代罪羔羊》也是乌士曼阿旺自独立以来的诗歌在主题和风格发展的顶峰。这个历史事件理应震撼人心,但却没有其他诗人能像乌士曼阿旺那样写出强有力的诗作。虽然《代罪羔羊》是以嘲讽手法和具有抗议的意味,但这首诗仍然突出了乌士曼阿旺是位很有批评分析力的诗人。”

日前我和乌士曼阿旺生前挚友丁士曼(Dinsman),也是著名的马来诗人,谈论这首诗歌。他认为诗人成功之处是以尖锐的笔端刻划出当年513动乱事件的真实图像,乌士曼并没有以他擅长的浪漫手法创作这首诗歌,依然深深地打动读者。乌士曼阿旺是人道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很自然地发出人道呼声。他认同拉曼沙阿利对此诗高度肯定,以及评价和分析。他强调《代罪羔羊》是一首难得的好诗,经得起时代考验。

丁士曼说,50年后重读《代罪羔羊》,这首诗歌的最后五行——劳苦大众自掘坟墓/在洞穴中忧虑在牢狱里恐惧/互相猜疑/这是五一三之前之后/政治毒品并发症。——击中要害,最引人审思。

另一方面,陈亚才在50年后读《代罪羔羊》有所感触。于513事件爆发的50年后,他在主持“513事件50周年公祭仪式”时致词,对于当年在各种状况下罹难者,表达深切哀悼,并呼吁要为罹难者家属做出的两项事情 :

(一) 维护513墓园,保存国家历史;

(二) 解除机密,开放档案,鼓励深化历史研究。

这项公祭仪式是本年度“513系列活动”的节目重点,文史工作者陈亚才是该系列活动工委会主席,雪州行政议员YB邓章钦是公祭仪式主宾。

陈亚才说,513事件50周年系列活动主题称之“解惑”,即为解除迷惑和困惑,解除此事件曾经带给国人的恐惧、阴影、不安和狂妄。

国家机密法令限制了513事件期间许多档案资料至今仍未公开,导致相关研究颇受局限,迷惑困惑始终解不开。

他吁请政府解除对513事件档案的机密限制,开放有关资料,让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513墓园位于双溪毛孺麻疯病院毗邻,面积未及两个羽毛球场,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无名乱葬岗。在12年前始揭露此处乱葬了114名513罹难者,多数身份不明。原乱葬岗经有心人加以美化,取名“513墓园”,并申请墓园地段地契。

7 月间在吉隆坡著名的剧场klpac,艺人馆全民剧场(TAS seniteater rakyat)与木卡空间(Muka Space)推出题为《别让乌斯曼阿旺知道的事》公演,此剧改编自乌士曼阿旺的5首诗歌。首先演出《呼叫1969》( Calling1969 ) ,改编自“Kambing Hitam”(译为《黑手》,即《代罪羔羊》)由梁家恩执导。此项演出也为513事件50周年增添意义。

《呼叫1969》的主线围绕在1969年513事件的环节,引人审思。在舞台上扮演大学生,家庭主妇和见习警长的演员,分别叙述当年各自的际遇。这部口述历史剧揭开513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别出心裁,很有创意。

该名大学生,当年20岁,是位马大新生,他讲述在513当天学长叫他找几位一起到当时的雪州大臣Datuk Harun的住宅,该处在办聚餐会。抵步后始觉得不像一般的聚餐会,屋里多为陌生的外地人,他见势不对欲离开时却受到威胁,有人扬言如果你回去就砍你,他被逼参与和戴着红色头巾跟随队伍……

当年24岁的妇女,513爆发当天她与同事们在外地,几天后得知家中5位成员失去音讯。待事发第10天戒严解除,她回到吉隆坡居处,整排屋子烧毁,面目全非,强烈的尸腐臭味弥漫。这场灾难令她痛失5位家人,还亲睹在废墟里的胞弟残骸,至今她仍未知家人葬身地和无法祭拜。她痛苦地经历不敢想,以及不提不问的50年。

当年24岁的华裔见习警长,于513次日的午夜,他与村民持着武器守护家园,身为警察落得如此地步,本不容纪律和法律,但形势所逼一时进退两难。最终他理智地化解一场种族冲突,原来他暗助河对岸只有人数不多的几家马来家庭避开灾难,他以警察身份引来军人,用军车载走居少数的马来人。

剧场引用“当今大马”的口述历史为蓝本,贯穿乌士曼阿旺的诗作,如此方式难免碰上异议。但剧场负责人颜永祯切不以为意,他说:“我们的初衷,就是要让经典,要让我们的诗人作品,再次被看见,而且只有这样,作品才能长存。”

在观赏《呼叫1969》时,《代罪羔羊》映现当年的情景,连想起诗人的心情和胆色。

代罪羔羊 — 513之前之后

之前在国家体育馆里一碟饭十五元罢了部长们频频握手咧齿而笑——各自心里有数满脑肥肠的大老板们齐声高唱“成功”之歌为他们的“成功”而唱歌!

五·一三在首都一把米是一碗血的代价太子路的市场价格——今天没有货币找换铁条的价格猛涨买卖双方忙着一团房屋焦黑天空漆黑红色的首都黄昏红色的街道红色的巴生河水红色的血衣披在不幸孩子身上部长一个个出现在电视——民主已经死亡了民主埋葬处处,到处是政客登场——五·一三舞局法庭空寂,法官的槌子不见了如今,在许多马路上设下法庭每个人都是主控官,也不用语言辩论法官们戴着红色的假发出现互相下判——没有座位的陪审员在嚣嚷。

戒严“成功”的曲作者们失去了踪影满脑肥肠的老板们在搓着卫生麻将玩扑克牌为了锻炼眼睛和头脑高高在上的人出国吃风去了——我们的国家繁荣人民、工人和穷人白白拼命饥饿的孩童们争取一块饼干一把米煮成一家人吃的稀粥。

之后当政者在高喊寻找“代罪羔羊代罪羔羊何在”政客们齐声道“代罪羔羊代罪羔羊在此”它名叫种族主义它名叫共产党它名叫极端份子它名叫私会党国家智囊找出解决方案开茶会,吃榴莲吃本地水果在亲善的桌上,在亲善的椅上他们的大新闻出现在他们的报章。

现在五·一三的书那么畅销是位圣人的灵感和梦幻谁诅咒它就将被诅咒种族主义者,共产党徒、极端分子和私会党徒。劳苦大众自掘坟墓在洞穴中忧虑在牢狱里恐惧互相猜疑这是五·一三之前之后政治毒品的 发症。1969年于首都

Share to:
不惑Unilifesity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