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gdpr-compliance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田野考古实习记趣文·杨雯妃 - 不惑Unilifesity
不惑Unilifesity

田野考古实习记趣
文·杨雯妃

考古学的限制

在大一入学的第一堂课上,我院前院长杭侃老师说过一段话:“学习考古,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考古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学科,发掘的遗物、遗迹所表达的信息很多时候与我们设想的大大不同,也许到你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这个矛盾依然无法解决,很多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但这才是考古学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一旦开始发掘,就会对考古学的资料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性。因此,发掘过程中的记录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文字、手绘、地理位置数据、图像资料等。

一般来说,物质遗存会经历两个过程(两种作用力),即人类文化作用(C,Culture过程)和自然应力作用(N,Nature过程)。在C过程中,物质遗存将会遭到建设性破坏(如建造公路)和非建设性破坏(如居民踩踏),但这些可以通过建立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技术、筹备维护资金来预防和改进。N过程以不可控的自然破坏行为为主,如地震、洪水、风蚀、重力、有机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对遗物、遗迹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极干、极湿、极冷、极热、火山灰堆积的环境反而利于遗物的保存。在中国,由于政府需要发展地方建设,而当地经探测又可能有重要的历史遗迹埋在地底之下,因此大部分的考古学发掘工作大多是顺应发展政策展开的抢救式发掘,比如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河南省和陕西省。

田野考古实习

提到秦汉古都陕西,我大三上的田野考古实习就是在陕西省凤翔县豆腐村秦雍城建筑遗址进行的。雍城是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我们将在这个秦国古都的东南部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发掘工作。这四个月的实地训练几乎都是现学现卖,许多课堂上的知识真正实践起来原来与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比如第一步要先熟悉使用手铲的“七七四十九招”——怎么刮能清除看清土壤颜色?怎么样才能剥离浮土找到遗迹的边界?哪个角度能高效工作又不伤害遗物呢?在墓道里找墓道壁、在墓室里用小刷子轻轻地刷人骨、在干裂的地面上洒水一遍遍地刮面,才能看清地层堆积的分层。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一整个学期下来,我参与了一座汉代墓葬、两座唐代墓葬和一道明清时期通往凤翔县城的道路发掘。

工地生活简单而纯真。我们践行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偶尔老师会趁工作告一段落时带我们在邻近的遗址转转。我们去到宁夏省的须弥山石窟、甘肃省的麦积山石窟、汉唐帝陵等关中遗址。四个月过去,我们不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还躬行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考古人精神。

公众考古

公众考古的推行使得考古学不再局限于学术的领域,而开始进入民众的视野里,链接公众和考古文化的重要媒介正是博物馆。在我国,参观博物馆可能是小学毕业旅行才安排的活动,平时根本不会作为出游的选择,甚至很多新时代的小朋友根本没有踏进过博物馆。

在中国留学这几年,到各地旅游的时候我总是会先到当地的博物馆打卡。越来越多大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全面对外开放,除了免收费外(除了特别展览),还设置了舒适的硬体设备如咖啡厅、按摩椅、文创专卖店等,提高观众的博物馆体验。除了硬体设施,博物馆的软体设备也跟上时代的脚步,VR技术(1)的引进让观众得到沉浸式的体验。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就曾经将敦煌石窟的精彩部分3D建模,利用VR技术让观众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展览主题也以地域型、专题型、互动型、对外合作型等各种形式布展,大大增添了观众观展的意趣,延缓了“博物馆疲劳”(2)的发作时间。

外国的博物馆也在公众考古事业中作出努力。一些欧洲国家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如英国的罗马浴室遗址,在遗址上布置了阐释性展览,而不是将这些展览布置在远离遗址的地方。运用声光技术对遗址进行阐释的做法在世界各国久已流行(如亚洲、中东、北非和欧洲等地的博物馆用这种方法吸引观众),现在美国博物馆也开始使用了,如费城的国家独立公园在历史街区开始使用声光阐释技术。

我最喜欢的是欧洲博物馆布置 展览的美学和戏剧性对观众所产生的情感效果。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生物进化展厅的精美展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各种动物排成的长队看起来就如同是生物进化的盛装游行,再加上远处传来的阵阵风雨声和变换着的日光,这种情景真让观众惊艳不已。

反观马来西亚,最早的遗址是距今4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砂劳越的尼亚洞,旧石器时代后突然断层,直到拜里米苏拉在马六甲建国才延续至今。相比其他文明古国,我们确实年轻了点,又缺乏系统的博物馆管理和观众的热度;相比先进的新兴国家,文物保护技术的落后和政府政策、资金的不足使我们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是,只要有人,就会有社群、文化的产生。人类文化和社会变化的主因是他们对其生存环境(挑战、威胁、机遇)的适应和应对。但文化不止是对环境的应对,也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族群影响力。新考古学研究文化系统(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生态来复原文化历史、生存方式和文化进程,进而强调人的思想、意识、信仰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程的重要影响,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我相信马来西亚的公众考古事业有她自己独特的价值。这里自古至今都是维系东西世界的中转站,东西文化的交融与本土文化的拼接中肯定有值得珍藏、保护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值得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后记

北京大学作为全中国第一所创办考古系的高校(1922年创立),至今已经发展出四个学科方向——考古专业、博物馆专业、文物保护专业和古代建筑专业。我自己本身是考古专业的学生,选择北大考古,一开始是觉得有趣,后来却时常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感到无可奈何。在生理和心理上,总是不断地推倒重来、扩大自己思维的承载空间,去消化、改变、自我重塑。这个过程很煎熬,会经历反复地自我怀疑与焦虑,但正是这些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才使我们有机会赋予自己更大的成长空间,去练习严谨的思辨、成熟的举止和屡败屡战的勇气。一路上跌跌撞撞,所幸收获的总比失去的多得多。至少我在做最喜欢的自己,并在最好的时候,做最喜欢的事。

注:

(1)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此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2) 大多数人参观时发生的心理、生理疲劳综合现象,具体表现为兴趣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身体某些部位感觉不适。通常在观展后1小时左右发生,且多不可避免,原因为信息量过载。

Share to: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