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gdpr-compliance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Deprecated: Required parameter $field follows optional parameter $value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wp-gdpr-compliance/Includes/Extensions/GForms.php on line 142

Deprecated: Required parameter $errors follows optional parameter $username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wp-gdpr-compliance/Includes/Extensions/WC.php on line 47
传奇名作家韩素音医生文·郭紫薇博士 - 不惑Unilifesity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HTTP_REFERER" in /home/u733995846/domains/unilifesity.com/public_html/wp-content/themes/modernhousewife/modernhousewife.theme#archive on line 43
不惑Unilifesity

传奇名作家韩素音医生
文·郭紫薇博士

去年7月8日到9月15日期间,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展出三幅描绘建国初期名人显要的巨型壁画,第一幅标号19的,是一位令人眼睛一亮的女性。她就是曾经在马新两地住了十二年的混血儿作家韩素音医生(1917-2012),或称周医生(Dr. Chow)。

这位样貌出众,而且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女医生,深得新山老一辈市民的爱戴,至今还有新山人在网上发文怀念她。*1韩素音当年的诊所命名为Chow Dispensary,因为当时的私人医务所都以药房称呼。该药房的地点座落在新山的Jalan Ibrahim街24号。

早期女性医生在职业上的挑战

韩素音是位欧亚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籍弗兰德人。她在1916年出生于中国河南信阳,中文名叫周月宾,又名周光瑚,这与她在中秋佳节诞生有关。她的英文名按母亲家的传统命名,姓氏从父,叫 Rosalie Matilda Kuanghu Chou。

后来,她选了韩素音这个俗名来表达她很珍惜自己的华族血统。“韩”是“汉”的谐音。“素音”取“朴直的声音”之意。

身为混血儿,韩素音从小受人人轻视和排挤。不过,她有幸在一位已故老医生的书房里看了一些医书,开启了她对人生的选择,也奠定了她后来要走的路。当时,她发现自己能将书中所学用以判断家庭成员生什么病、要如何医治,有了长大后想当医生的心愿。

长大以后的她,一开始却遇到长达九年非常不幸福的婚姻。韩素音的 第一任中国丈夫虐保黄有家暴倾向, 让她身心严重受创。1947年,唐保黄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交战中阵亡。 韩素音终于能在英国完成她本来不可能修完的医科专业,回到香港当全职的医生。嫁给第二仁英籍丈夫Leon Comber后,韩素音随夫姓改名为Elizabeth Comber,于1952年,跟着他到马来亚生活,先在新山中央医院工作,后来于1953年在新山开了自己的第一家诊所。1956年,她又在新加坡牛车水开第二间诊所。

韩素音在她的六部自传系列之四《吾宅双门》详细地提到在马来亚开诊所初期遇到的挑战:“我的私人诊所于1953年夏天在新山开业……第一位到访的是Ismail医生和一位政治显要。Ismail医生看着我新添置的高压蒸汽杀菌器,温和地对我说:‘你大概不会有任何病人。人们都不喜欢女医生。’不过,我开业的第一个月份每天就有约20位病人,第二个月一天会有四十或五十人,比新山其他医生要见更多的病人呢。”*2

她的病人很多,不只来自城里,一些甚至从偏远的橡胶芭园跋涉而来。来者告诉韩素音他们留着病要找她看呢。有一次,她为一位小孩急 诊,把奄奄一息的孩子救活了。孩子的母亲感激不尽,就给韩素音的诊所送了一幅“救世之星”的匾额。韩素音作为一位有能力的女医生,声望因而奠定。她的医生专业身份也让她走出年被人认为是“混血儿”、总是中西两方都不讨喜的那段成长阴霾。

因人文关怀兼顾讲学与论文发表

韩素音于1956年担任新加坡南洋大学的义务校医,在1959年义务兼职讲师一职,一共开了三年的课,教导“当代文学”课程。她对东南亚区域的文学有独特的创见,发表了好几常重要的论文。其中,“The Creation of a Malayan Literature”( 1957)鼓励多元语文包括欧亚、欧洲、中文及马来文的“马来亚文学”;*3“An Outline of Malayan- Chinese Literature”(1964)为马华文学定位,认为文学以内容而非媒介话而分界,所以马华文学是马来亚的文学,不是中国文学。*4她在发表的重要国际研究报告包括中国的节育现况(1960)、妇女文盲教育和生育计划(1967)等。

除了讲学和发表学术报告,韩素音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演讲家。她的演讲多被报章报导。譬如,她在1954年对400多位听众发表“The Teachers’Role in the Building up of the Malayan Nation (学校教师在马来亚建国过程中的角色)”的演说, 就提到了老师们要全心全意地教育学生,注重良好品德的培育,至于政治参与,那只能是茶后话,充当个人兴趣而不是教师们的正业。*5除了在马新两国,韩素音也受邀到各国演讲。她的自传系列之五《再生凤凰》提到她受邀到访的国家还包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柬埔寨、印度、澳洲、日本、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外蒙古、墨西哥等。

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展出三幅描绘建国初期名人显要的巨型壁画,韩素音医生于第一幅壁画中

写爱情小说与生平自传的动力

韩素音曾经为了向外国人博取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于1942年在英国出版了Destination Chungking(目的地重庆》。当时的韩素音对自己的写作没有信心,这本写实小说被室友大量删改后出版,读者对之没预期的反应。两年后,韩素音把自己在香港与澳籍战地记者lan Morison 的恋情写成爱情小说A Many-Splendoured Thing《爱情至上》或中文译本翻成《瑰宝》,作品大卖,改编成电影后还夺奥斯卡多项奖项及美国金球奖,使她名声大噪。不过因为lan本是有妇之夫,后来又在战地殉职,所以韩素音这段烟花般绚丽却短暂的爱情最后无疾而终,该小说和电影大概只可说是她经历长期的家暴、待到亡夫后寡居生活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录。

无论如何,韩素音爱写爱情小说,而且写的都是跨文化的爱情故事。除了她的成名作写白人记者和欧亚裔女医生的缠绵恋情,她其他的作品都让东方与西方碰出爱情的火花:The Mountain Is Young《青山不老》(1958)写一位英国女人与尼泊尔工程师的爱情;The Four Faces《面面俱圓》(1963)写天真的英国女孩随父母到柬埔寨开会时爱上亚裔男孩; Till Morning Comes 《盼到黎明》(1982)写战乱中美国记者与大陆女医生的惺惺相惜;The Enchanters《魔法师》(1985)写瑞士女孩爱上泰国军官却不能呆在他身边等。韩素音的爱情小说中不断出现的中西情侣,总是因为紧逼的时局及他人的反对而相爱得很辛苦,却始终坚信爱情超越文化及肤色。这里可以出韩素音的爱情观及言情小说的写作动机。

1956年,韩素音出版了一本影射英殖民政府不公正对待马共的小说And the Rain My Drink 《餐风饮露》。这本书出版计划宣布后令她的英籍丈夫保不住他在警局的特务工作。他俩一开始本来就冷冷淡淡、相见如宾的关系即刻破裂。同一年,韩素音出席尼泊尔国王的登基大典,认识了后来成为她第三任丈夫的印度陆军上校Vincent Ratnaswamy。她这位非常体贴的丈夫后来取了中文名,叫陆文星。韩素音在自传中形容他犹如大地般宽厚,无论陪伴在她身边与否都能让她幸福满满、心底踏实,是一想到就能让她充满力量的那一位。她毅然地与第二任丈夫离婚后,在香港和加尔各答两地与陆文星来回交往。有了浓厚的真情来承载自己,韩素音长期悬空的一颗心终于沉淀下来,开始为自己著传,写自己的家族遭遇之余,其实更多写的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她洋洋几万字,一共结集成为六部系列自传,即The Crippled Tree《残树》(1965)、A Mortal Flower 《凡花》(1966)、Birdless Summer《寂夏》(1968)、My House Has Two Doors《吾宅双门》(1980)、Phoenix Harvest《再生凤凰》( 1980 ) Wind In My Sleeves《清风拂袖》(1980)。

永被”世卫”( WHO)纪念,塑像立在瑞士小镇

韩素音于1971年与陆文星正式结婚,定居在瑞士洛桑。去医从文后的她因频频出书和发表演说而越渐名声远播。她本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委任的中国事务顾问,对东南亚一带的政经和社会卫生情况竟然也都了如指掌。六十多岁的她在1981年在泰国受访时提到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侃侃而谈,见闻之广令人钦佩。《大英百科全书》和《女医生百科全书》记载了韩素音,后者还注明她是亚洲第一位华裔女医生。

韩素音一生为中西交流而到处奔走,有中西文化大使之称。她的第三任先生陆文星于2003离世。丧夫过后的她除了身边的朋友,仍有远在新加坡的养女周志音的关爱。她92岁那年、即2008年,瑞士的地方政府在Saint-Pien’e de Clages,即欧洲其中一个书香小镇,为她立了一尊雕塑头像*6,对她一生在缔造国际友好关系的种种努力表以敬意。韩素音雕塑像揭幕仪式的场面温馨感人,当时精神饱满的她还为多人签名留念。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在她瑞士的寓所过世,享年96岁。

编者:作者现任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博士生导师

  1. 见http://ppunlimited.blogspot.com/2013/03/remembering-han-suyin.html

  2. Han Suyin. (1982). My House Has Two Doors. Granada : Triad Books, 100.

  3. Han Suyin.(1957). “The Creation of a Malayan Literature” Eastern World, (5) 20-21.

  4. Han Suyin. (1964). “An Outline of Malayan-Chinese Literature” Eastern Horizon (6) 6-16.

  5. “Politics only ‘a hobby’ for teachers” The Straits Times. 12 October 1954, 2.

  6. “Inauguration du buste de Han Suyin”带雕塑头像揭幕仪式的录影短片见https://vimeo.com/43953868。

Share to: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